新闻中心

联系方式

实现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访问量:

​  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已进入了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的全面覆盖、目前普遍形成共识性的意见是,推进网络化、数字化、集成化、可视化和智慧化建设已成为领域或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它必然是一个体系化建设的系统工程、必然要有体系化的、科学的技术方法支撑和连贯性的工程化组织,实现可持续发展。

  然而,现实中我们信息化管理者经常要面临着信息化战略、技术路线、系统选型和建设管理等诸多方面的困惑或困扰,出现了战略可有可无、技术路线动摇不定、系统选型千差万别、建设管理迟滞难行等执行过程中的难题急需破解。结合我们团队的技术培训、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实践经验,对此进行了全面梳理分析,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期望能为信息化管理者们提供科学决策参考。

  一、应突出解决好"三个层面"的核心问题

  结合国内外成功实践总结、要实现信息化可持续发展建设的目标必须要突出解决好"三个层面"的核心问题:

  1、战略层面

  总体规划与顶层设计。要明确我们信息化的总体方向与技术路线,即我们所常讲的信息化战略规划、信息化总体规划与顶层设计,形成操作性强的"作业指导",同时也应具备"顶层"的自顶向下的"设计"能力,即要对制约信息化建设的体制机制、管理体系和核心能力进行优化创新,具备"总体"的全面性、前瞻性和指导性,明确信息化建设的战略方向、技术方向或路线、核心任务和工程部署等。

  2、战役层面

  战役层面要服从战略、科学部署和坚决执行好重大专项信息化工程建设(即通常所讲的信息化领域"三大战役"),主要包括:

  (1)围绕行业或企业信息化建设所需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构件的平台化,即围绕基础数据标准规范、公共基础数据库和各领域的专业数据库、数据仓库等,实现应用层面的集成,要具备数据共享与交换、统一的数据服务能力等;(3)支撑各类综合应用的行业或企业级应用平台层建设、以及业务应用系统集成建设,即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等;(2)行业或企业级统一数据中心的数据库工程建设,解决在用系统的整合、新建系统的集成开发。

  3、战术层面

  战术层面则落实到具体的信息技术应用。所以战役战术层面的连续性非常重要,更需要有科学的技术指标和应用实践相结合,能够做好科学选型、一定是有清晰的战略和明确的战役要求,也是对战役层面各类技术标准和规范的落实,选型是在战略战役的统一部署下的坚定执行,如何平衡"技术、管理和经济"三者关系、实现技术手段或开发工具的优选问题(即选型)。

  二、要客观地分析"供需双方"的综合能力

  目前。国内许多技术服务单位(包括系统集成商、产品供应商和软件开发商等),在相关行业信息化领域中均已经有一定的实践经验,相继开发出了各类面向行业或企业的应用平台或若干支撑核心业务的管理信息系统,对行业或企业的业务也有了较深入的了解。这是对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有益方面,也是重要的技术支撑和保障。

  分析信息化建设领域的供需双方具体情况,也非常有现实意义:

  1、供方能力

  客观地分析我们目前国内开发单位的技术能力。主要表现为重技术工具应用、忽视系统整合性能,系统集成性差(重面子、忽视里子),主要体现在技术开发水平相对较高、系统分析与架构设计能力较低,界面漂亮、数据混乱。在多个领域均体现出通用性、成熟性的产品较少。系统内聚性强、综合集成难度大等现实问题,客户化成品高。所以。专家们通常讲这是"大企业、小作坊"式的软件生产方式和技术能力造成的。

  同时。现实中具备这样能力的"业主"又显得非常的"稀少",能够便于快速熟悉业务、定制产品、部署应用和对接服务,极其迫切地希望需方能够有明确而清晰的业务管理战略、管理规范和技术要求等,作为供方的开发服务单位也对需方的管理能力非常头疼。

  2、需方能力

  客观地分析我们目前的用户需求与管理水平。主要集中以下几方面:(1)管理规范和创新能力不足,基础标准不统一、数出多门,管理不规范、流程易变,技术路线稳定性差,创新能力不强、或基本没这方面的意识或动力等;(2)需求挖掘和分析能力不足,更愿意走高端消费路线、重牌子而不重实用等;(3)人员素质和综合技术能力不足,业务人员参与不深入,主要体现在:信息化管理过程中过于依赖IT人员或外协单位,主要体现在:对核心业务理解不够、对IT专业技术应用不清晰等方面,与供方相比、我们需方的问题更大,主要体现在:战略不清晰、因人而异、可持续性差。所以。专家们又讲是"缺乏现代企业制度,缺乏工业化和标准化修养,缺乏正确的或健康的信息消费心理"等等。

  同时。难以找到这样合适的服务支撑单位,同时所提供的产品能够有效地满足自身管理需求,我们作为需方也对供方的业务和技术能力表示担心,然而现实却总是"事与愿违",希望那些业务理解深入、技术能力强。

  3、供需不畅分析

  分析造成这种供需对接不畅或出现各种问题的原因、我认为是我们行业领域内、一直比较欠缺大系统的整体性建设经验(在个别领域有、但总体上欠缺),用户和开发单位均不同程度地沿袭传统开发商的开发思路(余毒较深)。

  如同"信息化战争"、打的就是多兵种协同作战,能够通过体系化的、科学指挥决策机制,要有快捷的情报采集传输和处理能力、强大的数据汇聚与综合分析能力,形成及时有效的反馈、最终具备有效防御或及时打击能力。我们回头再来看,通信-计算机网络、数据传输、数据采集等环节均不成问题(产品成熟、技术成熟),则因深受战略和战役层的部署影响、易受管理和技术能力限制等表现问题多多,当前推进行业或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中,业务应用系统开发也问题不大(核心业务稳定、开发技术成熟),但全局性的信息化总体构架设计和中间的数据资源层。

  虽然各个服务单位也在谈"数据整合、平台集成"、但均缺乏"数据汇聚与综合分析"、缺乏"数据中心与业务协同的一体化能力"的有效解决方案,在数据层面的数据标准贯彻、数据质量和数据服务能力均不强。这其中的主要原因还是我们需方的现实管理能力所决定的,不会管理或不去要求、没有几个开发单位会自讨苦吃、去啃这块最硬的骨头。

  造成这种现实的危害性是比较大的、宏观上影响到整体战略执行、微观上则关系着一个很简单的系统选型。从现实来讲、其核心是要求平台或应用系统的整体架构要科学、数据结构要稳定、数据质量要高,最佳的处理方法是将业务逻辑、功能组件及服务、数据层面做到有效分离,是否会因业务层面的变化而导致系统整合性的破坏(也就是底层数据结构的修改或优化)?这三个是否,我们要去评估一个供方的平台产品或应用系统好不好,更会是管理模式或理念上的创新发展),有效应对当前这种业务变化带来的影响,主要看它在业务层面的稳定性是好是差、是否能够适应业务变化(这种变化不仅是流程上的变化。

  反之、如不这样做。那么、各系统均要独立维护自己所需要的数据,加重业务人员的负担,系统各自独立构建,没有统一的数据标准、系统的基础数据就会在结构上有很大的不同;运维中,而且同一个数据在不同系统中是不一致的,更无法实现跨系统的数据访问,没有全局考虑和分析,各个应用系统底层的数据环境仍然是混乱的,不仅造成数据的冗余,低档次的。最终。只能整个数据交换平台或用华丽的"ESB"总线集中交换的形式来解决这些"本不该出现的孤岛应用"。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当然这是针对需求方而言、大可不必"受两次苦、遭两次罪",本可避免。需补充说明,并不是针对在用的系统整合,这种说法,用ESB解决还是有效的、不能一棍全打死,它们是由于信息化发展阶段性而产生的、是现实问题。

  最后、再说一下我们都在讲平台集成问题。所谓平台集成、实践中也会将中间数据资源层的数据层进行封装(包括数据标准、数据共享与交换、数据质量、数据审计、数据安全等),能够为平台层所调用、支持应用系统需要,能够面向不同的业务提供相应的服务(包括权限、用户、流程、数据、安全、报表等),是将各类应用系统的公共构件整合、在应用层封装(与业务无关化的公共功能)。

  目前。那这种集成的本质还是交换(由多对多交换、转换成了多对一交换)、只解决了当前可见的系统集成问题;但随着业务管理变化、应用系统增加,也就是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信息资源整合和应用系统集成"的实质问题,这种平台的维护工作量和难度是巨大的,应用这种平台后的"副产品"就是我们一直不了解它内部的核心机制、无从对其进行深入的改造或优化,许多平台产品大多采取基于相关成熟产品之上进行配置(如OSB)、重点解决成熟在用系统的集成问题(对原有的数据层进行抽取转换后、再封装成服务),更重要的是。

  从应用平台的发展趋势来看,并能够适应新旧系统整合需要的"真平台"才是未来市场的主流,有效地融合各种成熟技术,那些能够结合用户具体需求、进行科学的定制化开发,真正将数据、功能和业务分离。所以。使信息能共享,从而提升业务统筹管理水平和综合决策能力才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所在,并且形成数据与应用发展的良性循环,如何管好、用好数据,业务能协同。

  三、实现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四点建议"

  针对以上分析,要实现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建议应着力解决并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信息化建设、不应是简单的应用系统选型,应在明确的信息化战略指导下、突出解决好"总体规划与顶层设计"这一战略层面的工作,科学部署好关键战役,重点突出做好以"统一信息模型和数据标准落地"为核心的数据库工程建设,打好"三大战役"的"辽沈战役";

  2、信息化建设、也不是直接采购成熟软件产品,特别是针对应用平台类产品,要做好科学评估、分析其平台质量(特别是数据、功能和业务解耦能力),在业务系统建设方面要以定制化开发为主体(不管该产品市场占有率有多高,除非是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通用性极强的软件产品,都要与自身需求相适应、避免"削足适履"),要彻底地解决基础网络层、数据层、应用平台层和业务协同等层面的一体化建设;

  3、信息化建设、将"数据中心"的数据环境建设好,基于平台层面的集成化开发,发挥多方技术优势,更不是依靠某一方面的力量来完成,解决我国行业或企业信息化建设长期以来的困境,形成高质量的数据环境支撑和数据服务能力,应全面整合各方的优势资源。

  4、信息化建设、不管是从国家层面、还是行业或企业层面,信息化建设均已经定位很高、成为软环境建设的重要体现,信息资源整合是主要方向、统一数据中心和业务协同平台建设是核心内容,要坚持"标本兼治、治本为主"的原则,消除"信息孤岛"、整合"信息烟囱"是不可回避的核心问题,可以说到目前为止"治标的办法不多了、要想治本的办法了,数字化或智慧化建设是信息化进入中后期、部门级应用向企业级综合应用发展的关键时期,不然还得重复着昨天的故事"。

  信息资源整合的核心任务是统一数据中心建设、这其中关键的技术手段就是加强"统一信息资源规划、建立统一数据标准"的基本策略,要实现由部门级的数据自建自用、到企业的数据共建共享,数据自动、有序地汇集到数据中心是必然选择,该方法的核心、就是遵循"先建标、再建模建库、库上建应用"的基本原则,只有制订统一数据标准、在数据层面形成科学的数据组织,才会形成有效的平台支撑和数据服务能力。

  遵循这种原则,对已建在用系统采取修改部分数据结构、消除"孤岛"形成"大陆"的治本之策,避免"信息孤岛"出现,强化新建应用系统科学设计、集成化开发。当然、可能会延续几年时间、这也是正常的),可采取"主数据标准化,用治标之策来进行阶段性过渡,这种整合是一个渐进过程、需要分期分阶段实现(有些领域复杂的业务系统整合,针对那些对业务影响较大、关联复杂、且改造难度大的在用应用系统,通过统一的交换平台"来实现数据交换。随着各类在用应用系统的完善、通过升级优化和数据改造。只有这样、未来的业务协同和智慧化应用系统建设才有了可能,由"数字化"向"智慧化"发展才会有坚实的基础和保障,使之逐渐整合到"大陆",最终实现全域应用系统有效整合。

  总之,要想实现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就得突破传统思维、更新发展理念,不能老是"穿新鞋、走老路"。如果仍沿袭传统系统开发思路、来解决大系统的一体化建设问题,是不可能根除影响信息化跨越式发展的"病根"或"顽疾"的,实践证明它已是死路一条。

联系电话:010-82800018/82800078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闵庄路3号-玉泉慧谷4号楼1层

logo
logo
logo

联系电话:010-82800018/82800078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闵庄路3号-玉泉慧谷4号楼1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