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联系方式

谈信息资源整合的内外特征与基本模式

访问量:

​  信息资源整合是大家比较熟知的术语。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基本特征。我们推动政务和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提升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品质的核心与关键就是信息资源整合;它是同社会(国家、区域、城市)和组织(政府、企事业)内外的各类资源整合是相协调的,为此信息资源也需要进行全面整合,是以实现各类资源要素有效、合理、优化配置为前提下,是与体制机制改革、企业或机构重组、职能转变等相伴。

  一、信息资源整合的"外在"特征

  抽象地理解、不如直面分析现象,纵观我们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各领域建设,可总结出这样的外在特征:

  第一、部门级的应用发展渐趋成熟 支撑部门级的、某单向业务功能的单向系统(或称之为小系统)的建设基本已告一段落,已进入稳定期,如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政务的行政审批管理等;表现上,该类系统能够满足某单项业务管理需要,处于系统运维和阶段性升级优化阶段。

  第二、企业级的业务协同应用正处热潮 支撑跨部门级的、满足业务板块内部业务协同需要的综合系统(或称之为大系统)的建设正处于热潮阶段,必然要进行系统集成改造、严重会引发系统的"地震",仍处于不稳定期,该类系统能够支持并满足业务板块内部的业务协同管理需要,政务领域的诸多金字工程类纵向垂直系统(准确地讲是汇聚在不同管理层级的、横切的业务板块级应用)和内聚性很强的如公共卫生、公安警务和应急管理等;表现上,所以该阶段仍是处于系统不断改造、不断调整和阶段性运维阶段,板块间的业务协同仍是难题;在推动业务协同过程中,如企业的经营管理的典型"三字经"系统-CAX、PDM、OA、ERP、HR等。

  第三、多业务协同推动综合集成是方向 支撑企业级的、多业务板块业务协同需要的综合系统(应称之为巨系统)的建设是未来方向。因此复杂度和难度是非常大的,仍处于探索阶段,满足综合管理、辅助决策和智能分析等要求,要求满足跨部门的、甚至是跨区域的,支持多业务协同。如我们各大部委和行业领域均在推行的"几级通、几级平台"、智慧城市建设中大家均在讲的"某某综合服务平台"之类,综合集成仍需组织变革和技术创新的合适良机,企业信息化中的"某某业务协同平台"均在此范围内;由于受限于体制机制、管理模式和技术路线等诸多要素影响,仍处于实践探索期、路还漫长。

  二、信息资源整合"内在"特征

  从信息化发展的阶段性来讲,信息资源整合是适应业务创新管理、协同监管和提升服务能力的现实需要,推动由单系统向多系统发展是适应这一趋势的必然要求、也带来系统架构设计、数据管理方式和信息资源整合手段的巨大变化;同时,也有与之相伴的信息化理念、信息系统规划和IT开发技术的革命性变化。

  从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来讲。未来系统必然要适应用户业务管理需求变化、用户分布和系统部署方式的变化、要兼顾业务通用性和个性化需求、以及系统架构重构所带来的数据、应用和展现方式的变化。所以。它必然要涉及到网络基础设施层、数据层、应用层的多方面整合,从技术角度来看,亦称为集成。所以、实现综合集成,我们所讲的信息资源整合,即必然是指由网络、到数据、再应用的全面集成。

  从信息资源整合的内容来讲,即信息资源,实现数据采集、处理、传输到利用的全过程控制为目的,进而通过全面集成、来促进信息价值体现和知识管理能力提高,形成信息资源管理能力,实现辅助分析与综合决策支持能力,它是以数据为核心。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信息资源整合的内在特征,即:

  1、信息资源整合前提是对信息资源的有效、全面的规划;

  2、信息资源整合基础是具备基于统一标准支撑环境之上的信息资源管理能力;

  3、信息资源整合核心任务是实现对数据的全生命期管理、推进数据环境重建和优化;

  4、 信息资源整合最终目的则是要落脚在应用之上,服务于组织的创新管理需要,回归到其业务驱动的本质,以信息资源深度开发利用为指引,通过企业全面集成。

  因此、可见信息资源整合是贯穿于信息化建设全过程的,它则是一组综合技术方法的集合,如从技术方法角度来理解。按照国内信息化专家高复先教授的说法。可给它一个准确定义:为发挥信息化建设的综合效益,建设数据中心,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而对已建应用系统的完善和实现互联互通,对新建应用系统的统筹规划和总体设计,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应用系统集成的多种技术方法的综合,进行数据深度分析和挖掘,重建高档次的数据环境。

  三、信息资源整合的基本模式

  模式,应当讲它是与信息化建设的阶段性相对应的,也是与信息资源整合的外在特征相适应的,也意味着策略。实践中总结。应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需要来选择、或综合运用,信息资源整合的模式也归纳为应用整合、数据整合、平台整合等模式。

  第一、应用整合 即以应用集成为主体,面向部门级应用、以功能优化或重建为主体。应用整合阶段,多以数据接口为主的数据交换模式实现,数据层面更多的绑定系统开发需求、不强调数据全域共享;对于系统间的共享。优点是可以快速集成、满足当前业务管理需要;缺点是业务适应性差、系统稳定性(数据结构稳定性)差,数据管理和综合服务能力难以体现,系统可维护性差、经常处于不断升级和维护之中。

  第二、数据整合 即将数据和应用分离、以数据集成为主体、面向跨部门的企业级应用为主体。数据整合阶段、是以构建统一的企业级数据中心为机制、强调建立共享的主题数据库为主、数据交换为辅的方式来实现,是以数据环境重建为基础、以功能组件化开发为方向,强调数据全域共享、强调数据统一标准;跨部门系统间的共享。优点是能够适应业务发展变化需要,系统稳定性强、可柔性适应各种变化,易于维护和数据综合管理,能够发挥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的最大价值、服务于业务创新管理要求;缺点是建设周期相对长、组织管理和技术管控难度高,要有较好的信息化管理基础和持续发展的健康环境,需要的业务规范化和数据标准化程度比较高。

  第三、平台整合 即将业务和系统分离、以最大限度地整合系统共用资源为目标、面向全企业集成为主体。平台整合阶段、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重复开发,是数据整合的成熟与发展,构建了不同类型的数据中心(我们称之为专业数据中心或领域数据中心),没有数据整合的基础和关键成果平台整合将会落空;平台整合更多的是要发挥全企业层面公共资源的集约化使用,如各级政府和大型集团企业均有不同的行业管理部门或不同的业态,如何将这些数据中心进行统筹化管理、支持智慧化应用系统建设?就需要构建平台层的综合调度管理能力和综合决策分析能力。优点是全域全企业集成、集约化管控和智慧化管理、代表着信息化建设由网络化、集成化、可视化和智能化发展的方向,需要有非常好的数据整合基础和持续稳定的技术资金保障,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资源价值;缺点是涉及领域众多、业务和技术管控难度大、建设风险大。

  以上三种模式。更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天然的建设模式,这是一种成熟的信息化管理思维,要以符合综合管理能力和业务创新管理需要为前提,并不是严格的整合发展必经阶段,不应过于保守、更不应过于激进,在实践中会出现几种模式"混搭"出现的情况。

联系电话:010-82800018/82800078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闵庄路3号-玉泉慧谷4号楼1层

logo
logo
logo

联系电话:010-82800018/82800078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闵庄路3号-玉泉慧谷4号楼1层